酒店幹部
發表於 2020-2-17 22:08:31
最近老有朋友問我,哎東非的蝗災是怎麼回事啊?蝗蟲怎麼這麼難殺啊?蝗蟲會不會進入中國啊?這非洲的螞蚱和咱中國的有啥不同啊?
正好前兩天寫了一個相關的科普文,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,我特意又查詢了各種相關知識,決定再做一次更為全面的科普。
關于這次東非蝗災的元凶非洲沙漠蝗,必須要了解下面這麼幾個知識點︰
第一,中國沒有。
第二,這東西比咱常見的螞蚱長得大、吃得多。
第三,沙漠蝗的性格和行為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發生非遺傳性的變化。
在講非洲沙漠蝗之前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蝗總科的大致成員。
蝗總科,按照傳統的生物學分類法,屬于動物界、後生動物亞界、節肢動物門、六足亞門、昆蟲綱、有翅亞綱、直翅目、錐尾亞目(蝗亞目)、蝗總科。
蝗蟲科下屬的常見成員很多,像被老百姓俗稱為“扁擔勾”的一種螞蚱,其實是對錐頭蝗科和劍角蝗科的通稱。
中華劍角蝗(左),短額負蝗(右)
還有草叢里和天地里常見的稻蝗、東亞飛蝗和小車蝗,也分別屬于稻蝗科、斑翅蝗科和斑腿蝗科。在中國歷史上的蝗災,也多是東亞飛蝗為主、稻蝗和小車蝗為輔所造成的。
當然,說到中國的蝗蟲,就不得不提體積巨大的棉蝗。作為蝗蟲家族的巨人,棉蝗最大可以長到10cm左右,而且通體綠色,可以說是顏值和體格並存的家伙。
蝗蟲中的巨人棉蝗
不過上述的這些蝗蟲從破壞力到群落規模和非洲沙漠蝗相比,就只能稱之為弟弟了。
非洲沙漠蝗,屬于蝗總科、短角蝗科、沙漠蝗屬、沙漠蝗種。主要分布在東非埃塞俄比亞、索馬里和撒哈拉沙漠一代,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也有少量分布。
正在產卵的沙漠蝗
沙漠蝗之所以可以如此的與眾不同,很大程度上跟它的物種屬性有關。
由于生活在旱、雨季分化明顯的地區,食物什麼時候多,什麼時候少,那都是說不定的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沙漠蝗為了能更高效的存活,就演化出了兩種生活方式︰
如果是雨季水草豐盛,沙漠蝗便會十分乖巧的躲在草地里吃草,做一個安安靜靜的美蟲子。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,才敢展開翅膀飛起來看看外面的世界。
為了不被捕食者捕食,這個時期的沙漠蝗多是綠色或者米色,為的是更好的融入周圍環境,通過擬態的戰術來迷惑對手。
但是、but、however
一旦氣候變得干燥,雨季轉為旱季,植被數量減少,這些平日里的小乖乖就變的凶神惡煞起來,變成為禍一方的煞星。
這是為什麼呢?
這里就要說到蝗蟲生小孩的故事了
一般來說,蝗蟲喜歡在干燥、松軟的土地上生娃娃,一方面可以保證卵的通氣性,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卵不會被細菌真菌感染、腐敗。
那麼對于沙漠蝗來說,最適合生小孩的季節就是旱季了。
不過旱季只是相對于雨季而提出的概念,只能說旱季的雨水很少,比雨季少得多,但不等于不下。
草原上和沙漠里的草,稍微沾點水,就可以很快速的長出來,去完成它們短小的一生。
不過被雨水喚醒的不只是小草小花,還有在地下蓄勢待發的沙漠蝗。
小螞蚱,孵出來,還來不及好好的看看這個世界,就要投入到忙碌的吃吃吃大軍中。
如果雨水比較少,草的長勢一般,那螞蚱們多少還有點數,稍微吃吃做個乖寶寶數量也不會很龐大。
準備交配的沙漠蝗
但事情不是絕對的,總有那麼幾次比較妖孽的天氣帶來了數量可觀的降雨,增添了了地表的植被面積。
既然吃喝不愁,那螞蚱們也就放開了吃了,大片大片的螞蚱寶寶開始從地里爬了出來,加入到了“吞噬者”大軍的行列中,啃咬著大地母親的饋贈。
可前面說了,這些雨水不過是旱季反常的雨水,其持久性不能得到保證,差不多下兩場就消失了。
天氣一如既往的干燥,大地再次光禿一片,只留下地里饑餓的螞蚱在爭奪為數不多的植被。
成群啃食植被的沙漠蝗
斗爭中,螞蚱們相互推搡,大腿之間不斷的摩擦,而這不起眼的摩擦,卻是螞蚱們性情大變的關鍵。
牛津大學的史蒂芬辛普森教授發現,在蝗蟲的後足上,有許多接受機械刺激的神經接收器,當越來越多的蝗蟲不可避免的肩摩接踵起來時,腿部的相互踫撞打開了這個危險的開關,神經的沖動讓沙漠蝗釋放苯乙 ,氣味的集結號飄蕩在空中。
隨著號角聲愈發的嘹亮,越來越多的蝗蟲聚集在了一起,它們聚在一起,一面爭奪著那為數不多的草地,一面等待著時機的成熟。
終于,成群的螞蚱因為食物的不足終于爆發了,它們開始變得性情暴躁;用于偽裝的保護色被明亮顯眼的金黃色取代;經晝伏夜出的習性也變成了白天光明正大的展翅高飛。
沙漠蝗的兩種狀態︰獨居(上)群居(下)
是時候展開一場規模浩大的遷徙了。
為了種群的延續,為了能順利的遷徙找到新的食物來源,沙漠蝗們拋棄了曾經獨來獨往的生活個性,轉而開始蟲群為我、我為蟲群的集體主義生活。憑借著蟲群的力量,蝗蟲們可以通過扇動翅膀產生極大的上升氣流,從而推動他們做到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00-500公里。
2019年12月蝗蟲受災區域
正是憑借這樣強大的動力,蟲群可以輕松的跨過紅海,穿越阿拉伯半島,渡過波斯灣,飛躍伊朗,抵達印度。
而群體的生活也賦予了蝗蟲極大的破壞力,據聯合國現在的統計,每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于3.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。
考慮到原本東非和阿拉伯地區的植被覆蓋面積就少,而長期的干旱又使得這些地區的糧產量水平不高。現如今蝗災的降臨和規模的擴大,更是給這些地區飲食問題雪上加霜。
漫天的飛蝗
更可怕的是,考慮到現在蝗群已經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產糧區,並已經靠近緬甸邊境,並有可能通過藏南和雲南進入中國,只怕到時候饑餓人口又要增多,一場幾億人的大饑荒事件隨時可能爆發。
正因如此,聯合國已于2020年2月13日宣布全球進入緊急狀態,各國都要做好應對全球惡性突發事件的準備。
那麼問題來了,為什麼這蝗災沒有在之前發生,而偏巧在去年大規模爆發呢?
要闡述這個問題,就必須復習一下高中地理的知識點洋流和信風。
所謂洋流,說簡單一點就是海里的冷溫水交替流動形成循環,一般是熱帶海域為暖流,寒帶出寒流,受地球自轉的影響還有逆流和環流。
信風呢,指的是空氣受冷熱影響上升下降造成的地域氣壓不同而產生的氣流,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形成有偏轉方向的信風。
知道信風和洋流是怎麼來的,後面的故事就好講了。
首先是受地球自轉速度的影響,每過個4~5年,東南信風就會減弱,然後導致太平洋東部海域溫度升高,上空氣溫升高,赤道地區的雨水大量集中在中美洲一代,而東非、阿拉伯半島地區的降水則會大大減少。
恰好,從2017年到2018年,全球經歷了較為嚴重的厄爾尼諾現象,東非因此經歷了兩年的嚴重干旱。而蝗蟲也在這個期間開始大量的產卵,等待雨季的到來。
恰好台風魯班于2018年10月襲擊了紅海兩岸的沙漠地帶,到了次年1月初,蝗災的序曲就已經在厄立特里亞和甦丹的平原隱隱閃現。
台風魯班襲擊東非
在當月底,一個蝗群跨越300公里寬的紅海,另一支則向埃及緩緩移動。
為了消滅蝗群,聯合國糧農組織組織受災各國對蟲群進行捕殺,經過了數月的努力,終于在2019年6月底基本結束了這場蝗災。
不過前面我也說了,現在的東非依舊干旱,植被依舊很稀少,所以沙漠蝗產下的卵數量依舊很龐大。
另外,沙漠蝗雖然從獨居狀態變為群居只要幾天,但要再從群居變回獨居卻需要2-5代。也就是說,2019年6月地里的螞蚱卵孵出來的還是這種殘暴螞蚱。
成群的沙漠蝗若蟲
再就是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,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激增,導致地球溫度越來越高,海水的溫度上升,印度洋水溫升高。但是吧,東印度洋還是會接收到千島寒流帶來的冰冷海水,于是乎東印度洋和西印度洋之間的海水溫度差越來越大,就出現了印度洋偶極子正相位事件。
印度洋偶極子正相位事件
水溫不同,導致東西印度洋上空的氣溫也大不相同,東印度洋上空的冷空氣開始吹向西印度洋,考慮到原本赤道地區就是低氣壓帶,大量的濕熱空氣盤踞在東非上空。冷空氣一來,天上的水蒸氣凍得開始抱團,就變成了水滴,降下來就是雨。
和咱這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同,東印度洋吹過來的冷空氣,里面帶的水分還不少,到了西印度洋之後,就使得東非地區的雨下得更大了。
這雨大了,植被長得就茂盛,草場多了,地里的螞蚱就多了。
飛蝗遮蔽了天空
不過地球是個整體,往往是這邊雨多了,另一邊雨就少了。
因為印度洋上空的厄爾尼諾現象,導致東印度洋上空非常干燥,直接影響了澳大利亞的降水。
本來全球變暖,靠近熱帶的澳大利亞溫度就不低。再加上氣候干燥,成片成片的樹林子,忽的一下,著了。
然後就是在澳大利亞延續了幾個月的山林大火,對此相信大家也是有所耳聞。
澳洲山林大火
持續數月的大火,直接造成了澳大利亞上空氣溫升高,換句話說,現在換東印度洋上空的空氣溫暖了。
然後來自西印度洋的濕冷空氣呼呼的趕到了澳大利亞,為澳洲干涸的土地帶來了大雨。
可是大火造成的溫度差著實有點大,就讓這雨呼呼呼的下了個不停。于是乎,澳洲剛剛擺脫大火,又迎來了洪水。
再看東非這邊,雨都跑到了澳洲,氣候自然就變干了。原本東非這個季節就是旱季,雨水就不多,在被澳洲大伙這麼一折騰,原本旱季寥寥無幾的雨水就幾乎沒有了。
先是一波大雨,接著一波更為嚴重的干旱,造成的結果就是螞蚱的規模更大了。更要命的是,這些螞蚱孵出來就是殘暴脾氣的金黃妖怪,直接省了自然變性這個階段。
真可以說這是推倒了大自然的一副多米諾骨牌,而根源上的問題卻是人類自己造成的溫室效應。
如果沒有溫室效應,海水的溫度不至于升高這麼多,可能也就不會發生這次印度洋偶極子事件,澳洲可能也不會出現這麼大規模的山林大火。
說到底,還是人類自己作孽,遭了報應。
如果還不做出改變,人類未來面對的,恐怕是更為嚴重的災難。 |
|
|
|
|